趙德元
人社工作具有很強的政治性、人民性、政策性、復雜性和敏感性,隨著政策、經辦、系統三重保障持續完善,群眾利益的公正性與合理性得到有效維護。近年來,由于群眾訴求日趨多樣化,信訪上行仍處于高位態勢。如何以“走找想促”推動人社信訪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治理?關鍵在于用數據錨定方向、用真心架起橋梁、用創新破解難題,構建“預防-化解-穩控-根治”閉環體系。
沉下去聽民意,把服務送到家門口。“走”是打通“心路”的前提,核心在“沉下去”聽真話、“送上門”解疑惑。組織業務骨干走進社區院落、田間地頭、企業車間、校園課堂,“你問我答+以案說法”,講清政策和道理、講明利弊與得失。結合“廳局長接訪日”“矛盾風險化解專項治理”等活動,領導包案,在調研走訪、駐點家訪中感受群眾“三餐四季”,在“不中聽”、“逆耳言”中體察群眾急難愁盼。依托智慧信訪信息系統,實時抓取矛盾集中區域、高頻訴求類型,政策專家、法律顧問、心理咨詢師團隊定向下沉“巡診把脈”。同時,充實基層綜治中心“矛盾調處+法律服務”力量,群眾辦事依法、遇事找法,從源頭上減少“不知政策、不懂流程”引發的信訪。
精準畫像問題,把癥結剖析透。“找”是靶向施策的基礎,關鍵在“找準”矛盾根源、“分類”破解難題。當前,視同繳費年限認定、社保補繳、工傷待遇等問題,常因群眾預期與政策邊界存在差距,引發越級訪、抱團訪甚至纏訪鬧訪。對此,一是建強“政策-信訪”關聯分析庫,通過大數據比對,識別政策滯后、模糊地帶,定期開展適應性評估,及時修補政策漏洞,補齊短板弱項。二是推行“信訪反向督辦”,從信訪群眾反映的難點、痛點、焦點,倒查經辦中的盲點、堵點、疑點,倒逼窗口智慧服務、優化流程、壓縮時限。三是落實首接首辦責任制,對重大疑難事項,邀請“兩代表一委員”參與評議聽證,量化分析信訪群體心理預期,運用“法理+情理”釋法釋義,讓群眾明白“能辦什么、不能辦什么、怎么去辦”。
用情疏導心結,把溫暖送到位。“想”是化解矛盾的關鍵,核心在“解思想疙瘩”更“暖群眾心窩”。對初訪群眾,側重政策宣講與流程指引,用“方言土語”替代“法言法語”,用身邊人、同類案例當“活教材”,讓群眾聽得進、能接受。對重訪群眾,既要查清訴求合理性,更要關注背后的情緒癥結:如年齡大、身體弱、家庭困難或性格偏執等特殊群體,多一些溝通、勸導、鼓勵、幫助,化解抵觸心理。建立“一人一策”幫扶檔案與“信訪后關懷”制度,對生活困難的,聯動民政、社區落實臨時救助;對情緒波動大的,定期回訪開展心理疏導。通過“解決事+溫暖心”,讓群眾感受到“信訪不是終點站,關懷一直都在”。
系統賦能升級,把長效建起來。“促”是標本兼治的保障,關鍵在“優機制”強智能、“建長效”固成果。深化信訪法治化,嚴格落實“訴求合理的解決到位、訴求無理的思想教育到位、生活困難的幫扶救助到位、行為違法的依法處理”要求,推動信訪辦理從“辦結”向“辦好”轉變。在質量管控上,引入智能審檢系統,自動識別程序瑕疵、實時盲審案卷、推送類案參考,避免“同案不同辦”。在多元化解上,聯合工會、律所等建立協作機制,提升調解專業性;試點信訪信用積分,對正常訪、理性表達訴求的群眾給予優先辦理等激勵,對越級訪、纏訪鬧訪者依法納入失信名單。在長效治理上,開發訴求趨勢預測模型,建立風險預警指數,通過信訪數據深度分析,為政策調整、經辦優化提供精準建議,讓工作更具前瞻性。
信訪工作的落腳點始終是提升群眾滿意度。從走下去聽民意到找癥結解難題,從暖人心化心結到建機制提質效,“走找想促”的核心,就是把“政府部門覺得沒問題”變成“群眾真的沒問題”,讓每一件信訪都成為連接黨心民心的紐帶。
責編:伏志勇
一審:王薇
二審:伏志勇
三審:萬朝暉
來源:湖南法治報